让工具伴随孩子更好的认识世界

  • 2015年8月28日
  • 德中心理

让工具伴随孩子更好的认识世界

——德中心理 马春娇

学习,会用到很多工具,如成语辞典、古汉语辞典等工具书,直尺、圆规、显微镜、电脑等器具。改造世界,也依靠很多工具,如挖掘机、汽车、流水线上的机械等。

人类从赤手空拳和自然界搏斗,到当今的文明发达社会,是工具的不断进步,带动了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无论哪一行,哪一业,都离不开工具的使用。

学习,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是在学习某种工具的使用。从操纵汽车到开飞机,从使用手机到操纵整个电脑系统……人类越来越离不开工具。即使你是一个纯理论学派,也离不开学习和研究工具的使用。

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掌握工具使用的过程,从拿勺子、筷子到开电视,用手机,随着孩子智能的提高,使用的工具也越来越智能。

学习离不开工具,无论是工具书还是三角板,这些本是认识世界的工具,但很多时候不知不觉成为孩子讨厌的对象,因为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理论和工具脱节的现象。

一个三岁前小孩子,更多的被成人用玩具哄着,孩子的玩具堆成山,玩到无聊,玩到不想再看到同样的玩具。而等到孩子能说话的时候,则被数数、背诗、算数包围,大人急于让孩子学会知识,忽略了知识和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探索天性脱节,就变成了无源之水。

在早期,孩子有少量训练感官的玩具就可以了,让孩子视、听、嗅、味、触都得到大量的刺激,能用自然界当教具的,就用自然代替,保护孩子最原始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孩子有活动能力后,让更多的工具来陪伴孩子,铲子、锤子、锯子、放大镜、显微镜、烧杯……但是可以弄到的工具,让孩子尽情体验,如果有个工具室或者实验室就更好了。让他用尺子去了解树叶的长宽,用显微镜去观察细胞的模样,用棍子去试探水坑的深度……这些都是未来学科的基础,大量的感性经验,自然和学习最完美的结合。

等孩子上学了,为他准备工具书并教会他使用,是他需要帮助时最好的老师。

给他充分的知识基础和兴趣,并受之以渔,而后成为孩子情感的营养源,这就是我们家长对孩子最好的培养。


咨询顾问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