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书不如有读书和反思的习惯
——德中心理 马春娇
常有家长要求推荐教育方面的书,要说好书,可真是不少,有专家写的,有家长写的,网上一搜,扑面而来。
但以过去的读书经验来说,对书的鉴赏,和对艺术品的鉴赏一样,因人而异。A认为好的书,B也许感觉平平,C可能觉得相当无趣。很难找到一本书,人人叫好,世界名著也难逃有些人的批判和冷眼。
所以别人推荐的书,有时候会正合我意,有时候则差强人意。
学会鉴赏书,养成阅读习惯,善于反思,比知道“某某书是好书”更重要,因为很难说一本书里包含了我们需要的所有东西。我们常常需要读很多书,去收集我们需要的某类知识。学到的知识也不能直接去用,需要转化成实践的技能,这中间就需要反思能力。
譬如理论书,是专业人士眼里的好书。理论书一定要权威,知识要正确,最好是正规出版社,知名学术人出的书。如果不出名,作者起码要严谨,求实。
读理论书,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而且在阅读过程中不能走马观花,要边读边联系实际去理解,把理论转化为实际可运用的知识。
读理论书,还需要能沉下心来,因为它往往不告诉你具体怎么做,而是概括性的知识,和实验研究结论。但是,理论书读懂了,相当于读了很多本操作性的书。比如,理论里讲到,情绪会推动一个人的思维,正面的情绪下,思维也是正向的,负面的情绪下,思维是负向的。这个原理解释了为什么孩子会烦家长,听不进去家长说话,为什么烦学习。这个原理可以用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学习的时候,娱乐的时候……只要和情绪相关的,都适用。理论书虽读的慢,却读的精,因为是概括性的,所以可以举一反三。
但有一部分家长读不进去理论书,一是缺乏相关知识,因而难懂,二是因为难懂,所以枯燥。
如果读操作性的书,比如《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很好懂,但由于针对具体的情景所写,所以需要读很多,把怎么说话,怎么倾听,怎么批评,怎么管理,怎么鼓励孩子等等的书都要看上一遍。当然,这也是一种方法,通过大量的实践知识去逐渐领悟总的原则。但一本书是解决不了太多问题的,只有不断读,才能把知识不断完善。
当然,理论的书也有很多门类,也需要多读,坚持读,只是相对操作性的要更加凝练。
适合读哪类,要看自己当前的情况,无论读哪类,都要把学习和反思作为一个长期的习惯,才能进步。一本好书,就像一根木柴,做熟了今天的饭,明天就不能用了。一个读书和反思的习惯,就是坚持砍柴的能力,可以源源不断地供给火源。
Copyright © 2008- 德中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