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耻和内疚
1、霍夫曼认为内疚是个体危害了别人的行为,或违反了道德准则,而产生良心上反省,对行为负有责任的一种负性体验;内疚常常发生于不道德的或自私的行为之中,内疚感一旦发生,即能采取补偿行为的动机力量;
2、韦纳把它描述为是个体把消极的行为结果归因于自身能力不足时,而产生的指向整个自我的痛苦体验。韦纳认为羞耻方面的情感对退缩和抑制行为有增强作用;而内疚方面的情感对探索行为和动机活动有增强作用;
3、根据分化情绪理论,伊扎德认为羞耻和内疚都是复合情绪,在一般诱发情况下,包含着多种不同的情绪成分;
4、文化上的差异,西方国家被认为是内疚取向的文化,而东方社会(尤其是中国)被认为是羞耻取向的文化;
5、 Lewis认为主要区别在于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不同;是强调自我(我是可恶的人)还是强调行为(我做可恶的事)的差异导致了不同情感体现;
6、人们对自我或行为的评价存在着某种性格倾向(或者说特质上的差异)。在同样的负性情境中,某些人可能表现为羞耻,而另一些人可能表现为内疚,表现存在着稳定的个体差异;
7、Lewis认为易羞耻者具有场依存性的特征,他们的行动动机和行为方向易受各种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易为他人的评价所左右,在意自己的形象,场依存者的这种整体自我图式易于出现羞耻的体验;
8、相反,易内疚者具有场独立性(Fieldindependence)特征,场独立者的行动动机和行为方向不易受各种外界环境的影响,对所谓的“坏事”往往表现为内疚;
9、对消极事件作自身的、稳定的、整体的归因易产生羞耻,作他人的、暂时的、局部的归因易产生内疚;
10、羞耻与不可控制特性相联系,内疚则与可控制特性相关。在他的一项研究中发现,羞耻感通常在行动者将失败归因于能力弱时出现,能力弱属于不可控制的原因;而内疚感在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时产生,缺乏努力属于可控制的原因,此时行动者意识到自己能够选择和控制行为的原因,这样才可能有责任心,也可能责备自己,从而感到内疚;
11、负性情感,在外显形式上都表现出一种低头、视线转移、目光回避的姿态,在情感体验上均有指向自身的痛苦感受;
12、在羞耻时,人们关心的目标是直接针对完整的自我,这一完整的自我被痛苦地审察并做负性评价。在审察自我的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相应的感受;
13、在社会生活的适应过程中,内疚比羞耻更有效,内疚是一种更好的“道德情感”。
Copyright © 2008- 德中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