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惯与顺应
——德中心理 马春娇
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有两种比较极端的现象。一种家长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属于严苛型。他们对孩子较为严厉,认为太顺着孩子的意思就是娇惯。娇惯的结果就是孩子成了家里的老大,无法无天,大人反而没有地位。因此,必须坚持父母说了算,要有父母的权威感,确立父母在家庭的绝对的地位。
还有的家长属于娇惯型的,不分青红皂白的满足孩子的需要,不让孩子不高兴,更不让孩子受委屈,替代孩子承担一切困难。
其实,不论哪种特点的父母,都不是故意坚持错误的做法,而是按照自己认为对的,好的方式去管教孩子。譬如严苛型的父母,他的绝对权威是为了避免孩子养成任性,目无尊长的习惯,所以他会极力避免娇惯孩子。
而娇惯孩子的父母,也不是存心想害孩子,而是极力避免伤害孩子,想要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和民主。
其实,并不是顺着孩子就是娇惯,逆着孩子就是无情。有些事,顺着更有利于成长。有的事,则是必须不能满足的。
利于孩子发展的,要顺应,哪怕你看着着急。比如孩子在秩序敏感期,很多事都要按照一定步骤来,这时期是非常较真,非常执拗的。但是顺利过度,则有利于长远发展,所以,我们看着不顺眼,也要给他机会。这时的顺应,就不是娇惯。
再比如交换敏感期,孩子会把自己的东西和别人去交换,不考虑是否等值。这个发展需要要去顺应,这不是娇惯,而是帮助他发展。但是,他可以那自己的物品和别人换,没有权利拿父母或者他们的物品去交换,这个边界要清楚。如果随便同意他拿别人的东西去交换,就是娇惯。
孩子自己的事,能有决定和选择的机会,并承担后果,此时,允许他自己决定就是顺应,而不是娇惯。属于大家的事,孩子也要自己说了算,否则就哭闹,此时姑息迁就,就是娇惯。
Copyright © 2008- 德中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