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保护好本能,再逐步发展社会性
——德中心理 马春娇
一个孩子的成长,是从生物本能逐渐向社会性过渡的过程。在早期,孩子的很多行为都和自然界其他生物类似。这些行为看似不高尚,不高雅,却对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比如0-3岁的秩序敏感期,孩子会非常认一,睡觉会认床,认被子;被抱着会钟情于某种姿势;吃饭认碗筷,认位置;喜欢在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规律和固定的地点,不仅对人意义重大,也是自然界其他动物的生存法则。动物们往往遵循着某种作息规律,或昼伏夜出,或相反。他们在一段时间内,也往往喜欢有固定的栖息地。这些秩序使动物产生相对的安全感。
动物们对于领地和食物都会竭力捍卫,能捍卫成功,证明了自身的实力,会给它们一种成就感和安全感。捍卫不成功,将会承受更多的焦虑和饥饿。
自然界没有给每个生物划分好领地,只给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所以千百年来,生存离不开竞争、掠夺、反抗、占有。要足够强大,才能捍卫自身的利益。
人类虽进化成高等动物,动物的本能仍保留,认床、认位置、护食,都是动物的本性。这些和道德无关,就是生存必须的能力。在孩子无法用高级意识去理解强大、自信这些词汇的时候,这些行为的成功就是强大和自信的体验。他能以本能的思维去体验到自己能保护自己的领地,能保护自己的食物,能安全地得以生存。
这时候,家长须顺应他的发展阶段和需要,给他足够的成功体验,让他能有最初的把控感。如果强行把他的食物分给别人,把他的玩具送给别人,把他的床让别人睡,会让他感到不安全。
高级的道德仍然是和生存相关的,我们给予和分享,不是为了把自己倾空,整垮,而是一种高级的生存法则。这是人类独有的生存智慧,通过给予和分享,赢得更多的尊重和友谊,创建更好的生存环境。而做到这些是和思维的发展同步的,等到孩子能理解“我舍得给别人一个苹果,别人也会愿意分享给我一个桃子”的时候,分享行为自然慢慢培养起来。但仍需要允许孩子在自己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分享,先保全自己,再去帮助别人。一个不敢对自己好的人,内心会积累很多的冲突,道德感总会时常出来讨伐他,使他宁愿倾其所有去给予别人,也不肯让自己享受。显然,这是不健康,不舒服的给予。
先保护好本能,再逐步发展高级的社会性。遵循人思维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培养健康的人。
Copyright © 2008- 德中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