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和与内心的秩序

  • 2015年10月26日
  • 德中心理

   

随和与内心的秩序

——德中心理 马春娇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内心都会形成一定的秩序,至于在哪方面形成怎样的秩序,以及秩序的强弱,则和成长经历有关。

随和则是在某方面的秩序具备调和能力,不是绝对的僵硬。

一个在卫生方面秩序感很强的人,遇到卫生相关的问题,会表现得很严谨,甚至严苛。因为内心在这方面强烈的秩序不允许他凑合。

一个在公平上秩序感很强的人,对于有关公平的问题十分敏感,眼里容不得沙子。别人认为可以接受的事,他可能气急败坏。他在卫生方面,或者其他方面也许很随和,唯独这个问题,内心建立了严格的秩序,很难轻易放过。

内心的秩序就是内心的规则,一种情况是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成人强化的,比如,妈妈是个爱干净的人,从小被要求做好清洁,自己在清洁方面不知不觉标准就很高。或者父母总是强调什么样的人非常可恶,不知不觉对这样的人产生了厌恶,并形成了内心抗拒这类人的秩序。另一种情况是我们个人的经验,比如一个被同学欺负的人,发现了自己厉害一点就会避免被欺负,这可能成为他一段时间的秩序或者永久的秩序,他对欺负的行为很敏感,也容易动怒。在其他方面他可能非常容易接近,非常随和,但遇到他感觉到的欺负就会火冒三丈。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经常出现的行为来了解他背后的秩序,他的规则。秩序太多,太强,人就太过敏感,好像感觉随时都有危险,随时都要准备做些什么,也会显得刻板而没有人情味。没有秩序也不行,人就会变成脱缰的野马,无法无天。

秩序是为了适应,适应社会,也让自己适应,除了有必要的底线,也需要根据环境和时间做出调整。譬如,可以允许自己在某些情况下凑合一些,糊涂一下。

我们教育孩子,需要有规则的约束,也要允许有例外,且我们的标准要合情合理,太高或者太低都不是最好的。使他内心的秩序存有底线,也保持足够的调和能力。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随和,也不失秩序,有原则,但不刻板的人。


咨询顾问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