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牢笼
——德中心理马春娇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性被逐步的解放,社会给予了人更多的空间。人们有了更多的言论自由、行动自由,以及在诸多方面的自主权。然而这个变革,并没有使所有的人,在所有时候都获得绝对的自由。因为除了法律和道德对人的约束,心理也是一道无形的屏障。
法律和道德,在保证社会正常秩序上,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了社会的正常运行,人类是需要被约束的。动物界在森林里有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秩序,但要想真正的秩序井然,互不侵犯,只有在动物园才能保证。
除了硬性的约束,人还会受到心理上的约束,包括我们习得的在超我中储存的禁忌,以及从成长环境和心理创伤中形成的屏障,都会成为我们心灵的牢笼。
将是非对错扩大化,使我们陷入深深的焦虑中。是非对错是我们为人处事必须要考虑的标准,但是非对错的标准在每个人的心里也是不同的。就像我们开车走在街上,红绿灯和交通标识是每个司机都必须遵守的准则,遵守大的原则,就能在大的限制中拥有有小的自由。但如果有的司机除此之外又给了自己更多的,几乎是没有必要的限制,开车就会变成一件难受的事情。比如一个石子也不许轧。这个比喻或许有些夸张,但的确有的人在成长过程当中为自己设置了不允许自己犯错误的屏障,这背后有着深深的自我否定,原因在于成长中被养育者无数次的限制和否定,于是形成了发自潜意识的对错误的恐惧。这些是非对错,并不是公认的,必须遵循的标准,而是自我设置的屏障。它使自我的行为无法自然,果敢,而是前怕狼后怕虎,瞻前顾后,左右为难,最后不得不生活在深深的焦虑中。想避开所有的错误,是寸步难行的。能够宽容自己,才有灵魂的自由。从这个角度说,宽容是一种安全感,如果养育者对孩子错误持宽容的态度,允许他在自然后果中自我总结教训,孩子便能得到健康的发展。除了找自己的错误,还有人会执著于找对方的错,这是自我攻击的变相发展。看似在攻击对方,实际将自我陷入了错误的谜团中。宽容自己不是真正的宽容,宽容错误本身,才是真正的宽容。因为宽容错误本身,也就宽容了和错误相关的所有人,自己也不至于呆在对错误的恐惧中。
人还会受到功绩和价值感的约束,动物不会考虑自己的价值,这属于高级心理活动。但在人类社会中,缺乏价值感可能会导致一个人的堕落。缺乏价值感常出现在这样一些家庭环境中,比如被过高的要求,被经常性的否定,以及多子女的家庭中由于父母不善于协调复杂的人际关系而形成的兄弟姐妹间互相争宠的局面。被价值观所约束的表现是陷入无价值感的忧郁中,或者陷入拼命证明自己有价值的斗争中,或者陷入攻击别人没有用的变相的自我攻击中。这种心理使自己的行为失去了自然的快乐,被潜意识的目的性所统治。甚至有的人为此不顾自己实际的安危,比如透支自己的身体健康去工作,去为别人服务。
心灵的牢笼是发自我们潜意识的无形的屏障,常常是不被我们清醒的意识所察觉的,轻者感到无名的难受,重者自我不能察觉,让他人看着难受。人性被解放依靠社会的进步,心灵上的自由,更多依靠自我的觉察。
Copyright © 2008- 德中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