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做到尽力而为

  • 2016年8月30日
  • 德中心理

   

理解做到尽力而为

——德中心理咨询中心马春娇

在一岁以内是建立信任与安全感的关键时期,在这段不能通过语言交流去表达的时间里,哭闹几乎是唯一的信号。父母从开始的不知所措,到后来学会通过区分不同的哭声,来辨别孩子的需要,必须和孩子进行一个段时间的的磨合。但我们发现,即使是最为细心的父母,也只能大致区分孩子的需要。饿了,困了,拉了,尿了是比较容易被发现的需要。除此之外,父母几乎无法准确地进行区分。即使我们认定孩子现在感到不舒服,也无法准确的定位不舒服的部位及原因。为人父母的都想尽自己的所能理解孩子,给孩子最完美的呵护,都想帮助孩子建立最好的信任与安全感。但事实上,任何人都无法做到百分百的满意。愿望和实际的结果总是有差距的,这种差距也在不同个性的父母内心产生着变化。大大咧咧的父母能够允许自己的不周到,能够将哭声定义为婴儿自身的锻炼。而焦虑的父母,可能因为自己的不知所措,产生强烈的自责。其实无论我们多么的竭尽所能,我们对孩子的理解都是有限的。每个人也都是在这种有限的理解和呵护中长大的,也都有着有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允许自己出现理解的有限,我们在有限的理解之外,还能把一种放松和愉悦感传递给孩子,这是难得的精神营养。不允许出现有限的理解,孩子在有限的理解之外,还受到焦虑的精神污染。

人们常常会把某些孩子定义为淘气的孩子,实际上淘气是个糊涂的罪名。淘气的背后,是大人对孩子理解的局限性,也就是说大人无法破解孩子的需要。也有人说孩子哭一哭是在长劲,是在锻炼肺活量。这当然是一个额外的收获,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是我们没有破解的需要,我们无法理解孩子的需要,但又不能让这个哭声没有任何的意义。找不到哭声的意义,找不到答案,就会产生焦虑。

我们必须允许“淘气”这个糊涂的罪名存在,来降低我们的焦虑,宽慰我们有限的理解。

不止对孩子,对任何人,我们的理解都是有限的理解。我们不是上帝,无法做到神通广大,尽力而为的理解就可以了。同时,面对他人的不理解,也保持平常心。不理解其实是理解的有限性,每个人对他人的理解能力都是不同的,也都是有限的。


咨询顾问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