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和科胡特的心理健康观

  • 2018年9月6日
  • 德中心理

读书分享,聊聊弗洛伊德和科胡特的心理健康观:

弗洛伊德说,心理健康的人是有能力去爱,并且从事生产性的工作,即工作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科胡特认为:人们最健康的最佳状态是,能同时有独立与依附感,一方面以自己为荣,另方面又能把别人理想化。成熟的成人有一种基本的安全感,此安全感植基於自由、自足、与自尊的身份感,他们不必完全依赖别人,也不必害怕被封闭或遗弃。

建评理解弗洛伊德说的比较原则,好理解。科胡特说的更有内容。我理解这个理想化,是指婴儿可以把客体感受是一个理想化的人,并不是指最理想的人,这个理想化有客观的意思。反过来说,一个内心没有独立,自我满足,没有自尊,安全感差的人,他会对外界总是不满,期待别人来满足自己的不安全感的诸多因素,但是自己感觉的不安全是外人很难满足的,所以他就会总是感觉客体不理想。欲壑难填,应该主要从自我内心去修补,比如通过移情,神入的咨访关系去补偿。从外界去补偿会总是填不满,所以就永远怨天尤人,问题是自己在这个状态中也不能因为怨而快乐,是总有个暗暗心结压着自己,怎么能从心底里快乐起来呢?!

 读书分享,关于人的依赖与独立,科胡特认为:人们最健康的最佳状态是,能同时有独立与依附感,一方面以自己为荣,另方面又能把别人理想化。成熟的成人有一种基本的安全感,此安全感植基於自由、自足、与自尊的身份感,他们不必完全依赖别人,也不必害怕被封闭或遗弃。


咨询顾问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