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 谭沈
“理都懂,然并卵。”(道理我都懂,然而并没有什么用。)这句话算是这几年的流行语了。在生活中,有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也会不时说到这句话。在咨询中,这句话出现之多可以说绝对能排到来访者十大高频词/句之列了。
那我们为什么会“理都懂,然并卵”?
1
你懂得的道理,本身就是歪理。
我观察到这样一种情况,他们口中懂得的那个道理本身就很“坑”。
比如说:有女性朋友说,自己在恋爱里面特别依赖,总是无时无刻想要跟对象黏在一起,总是害怕男友抛弃她。然后,朋友出了一个主意说是:那你再找几个备胎,把这种感觉分摊到几个人身上不就好了?
还有人老公出轨,为此痛苦不已,找到一个所谓的“情感挽回”的咨询机构,那个所谓的“情感导师”告诉她,要好好挽回老公就不要再为这个事情纠结,如果心里还是有怨气,自己也出个轨平衡一下就好了。
然后她们认真的跟我说:“道理我都懂,但是我做不到。”我只想认真的回一句:“你要是能做到才出问题了好嘛?”
对于第一位朋友,看过我文章的都知道,这属于焦虑型依恋的典型表现,她可能需要的是如何去理解和调整自己这个部分。这朋友出这“馊主意”倒好,直接鼓励她用回避的方式来解决焦虑,她要是真的这么做了,焦虑可能看上去是减轻了,新的问题会出来了,而且会与老问题纠缠在一起更加困扰她。
第二位朋友也是类似的,她现在需要的是面对和调节内心这种“受背叛”后引发的受伤的感觉。比如自恋受损或是被抛弃的恐惧等等。而这所谓的“情感导师”建议她也去出个轨报复一下老公、平衡一下心中的怨气。且不说这种方式能不能真的平衡来访内心的痛苦,即便是能缓解部分(自恋受损),但这在来访者内心造成的后续反应(愧疚、对关系的不信任、隔阂...)当真是在作大死好么?
面对这种所谓的“道理”,我有句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2
你只是知道,并不是真的懂得
很多情况下,我们口中的“懂得”其实并不是真的懂得,而是我们听说过或是知道这个概念而已。
假设说,有不同的两个人同时在减肥,一个人曾经听过很多人讲包括专家说:“减肥要管住嘴、迈开腿” ,但是从来没有真的做过。而另一个人曾经真的每天在减少食量和运动,并且会一直记录自己的体重,他发现他在“管住嘴、迈开腿”的情况下他的体重是一直在下降的,并且他感觉运动让自己精力充沛。
你们猜,如果让这两个人来减肥,谁更容易说那句“理都懂,然并卵”?
再比如:对于吸烟者而言,大家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而大部分吸烟者会说理都懂。而研究发现当被试在医院看到吸烟者引发的疾病和病人的生存现状,以及亲眼看到吸烟者的那种黑漆漆的肺时,被试戒烟的成功率会大大上升。我们在生活中,也会发现有些人吸烟喝酒怎么都戒不掉,但如果因此遇到一次危险、住过院或者怎么样的时候,立马就戒掉了。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嘴里的懂得,其实只是听说过一些概念而已,我们不是真的懂得它。
只有那些我们亲身体会(或间接体会)过的经历才会让我们真正的懂得。只有亲身体会过了,你才会知道:管住嘴具体怎么管,迈开腿怎么迈,体重因此到底有怎样的变化?我每天因此产生的感觉到底如何,是好是坏?也只有我们真的亲身体会、亲眼见识了才真正知道吸烟到底害健康到什么程度,我的身体会因此变成什么样子?这个时候,那一句“管住嘴、迈开腿”、“吸烟有害健康”将不再是句遥远而正确的标语,而是在你身上鲜活的感受和体验。
3
意识层面懂了,潜意识有自己的想法。
剩下的很多情况,就是我们意识和潜意识的冲突了。很多时候,“理都懂”的出现,是因为我们意识层面会有一个认识,但潜意识里则有自己的想法,而我们的潜意识才是无形中影响我们行为的关键。
比如说有些人明知道早点把工作做完比较好,但还是会拖到最后一秒钟。深入了解,你会发现其实他根本不想做这个工作,他做这个的唯一动力就来自于不想承受做不出来会导致的糟糕后果,所以只有deadline才能给他动力。
还有些人明知道熬夜不好,仍然坚持熬夜。你会发现,他潜意识里根本不想早睡,他其实是很享受熬夜,对他来说,只有熬夜这段时间才是自己的,才能做自己。
再举一个减肥的例子:1985年,圣地亚哥一个肥胖症诊所的医生 Vincent J Felitti是肥胖科专门帮助病人减肥的医生,他非常有名,很多人慕名而来,他可以帮助一个人在两三个月之内减掉70、80斤。然而,他发现有一群人,明明已经成功减了七八十斤,竟然可以在一两个月之内又胖回来。还有些人虽然成功地实现了惊人的减肥效果(很多人一年减了上百斤),却中途退出了项目。大惑不解的他对这些病人进行了访谈。
他发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共同点:这些病人大部分在童年时遭受过创伤和虐待。对他们而言,暴饮暴食并不是问题,而是疏解几十年来焦虑和抑郁的解决方法,他们并不想抛弃这个途径。
潜意识中,他们有人借由肥胖保护自己,有人借由肥胖与父母对抗,有人借由肥胖实现自虐甚至自毁(像父母曾虐待他们一样)...比如有些妇女在减重成功之后,开始展现出女性魅力,当她们开始受到男性的注意时,比如说有男人想要接近她们,甚至只是称赞一句,你穿这件衣服非常好看,就会引爆她们童年的性创伤压力。她们会进入一种类似解离的状态,回家吃一大堆东西,甚至半夜像梦游一样起来继续吃,就是要吃成原来肥胖的状态来保护自己。
这种情况下,与其纠结道理懂了还是没懂、臣妾是不是能做到,倒不如找个精神分析背景的心理咨询师探索一下你的潜意识到底是怎么想的?因为只有我们理解了它才有可能真正的去调整和改变,当然,直面内心的路很长,也很艰难。
说到这里,我想接着讲完刚才的故事,刚才讲的 Felitti医生在这个调查后深受触动,后来展开了一个涉及17000人的大规模调查,试图寻找童年创伤和成年后疾病的关联,使用ACE(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童年负面经历)分值来衡量一个人经历过几种不同的童年创伤(也就是著名的ACE研究)。结果令他震惊了:
除此之外,4分的人酗酒的可能性是0分者的7倍。一个6分以上的人,预期寿命几乎缩短了20岁;而7分的人就算不吸烟不喝酒不肥胖不糖尿病不高胆固醇,他的心脏病风险依然是0分者的4.6倍。
要知道,在合适的治疗下,创伤能够抚平,疾病可以控制,甚至大脑也能重新学会以正常的方式应对压力。对一个曾经遭受伤害的人而言,寻求帮助永远都不晚。直面内心的路虽然很难,但这条路可以带我们和我们的孩子远离这种伤害的沉沦和轮回。
作者简介:谭沈
德中心理-资深咨询师;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动力学或精神分析取向的自我探索与个人成长;情绪困扰及症状性问题:抑郁、焦虑、强迫、恐惧、部分心身问题等;人际关系困扰:亲子关系、亲密关系、家庭关系等;给心理咨询师提供个人体验/个人分析的成长咨询;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问题。


Copyright © 2008- 德中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