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孩子”背后的讨好与压抑

  • 2018年12月25日
  • 德中心理

“乖孩子”的背后,是持续的自我背叛。

一个“乖孩子”的“诞生”

在伊娜5岁那年,弟弟出生了。突然间,家人不再像以前那样凡事以她为主,她眼睁睁看着父母的关注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弟弟身上,这让她既惊讶,又难过。
于是她想尽各种办法想挽回父亲的爱与注意。
可不管是发脾气,还是表现出病怏怏的样子,都毫无作用。
于是,她改变作战方针,化身为一个热心帮忙的乖孩子。结果如何?这次父亲终于对她展露出微笑。
一个乖孩子,就此“诞生”了。
这样的“乖孩子”是最让父母省心的孩子,可在乖孩子的内心,他们深知自己的所作所为,并非真正的“乖”,这背后隐藏着持续的自我背叛,为了讨好他人,他们压抑自己的想法、情绪和需要,表现出让人满意的样子,却又好像从未真正存在过,恐怕连他们自己也厌恶自己讨好的样子吧。

这样的“乖孩子”,其实毫无魅力

美国密西根大学曾做过一项为期50年的调查,发现69%的女孩,认为自信心更多来自于父亲的鼓励与赞扬;而40%的女孩表示,自己与异性交往的能力和父亲有关。
像伊娜这样的“乖孩子”,往往即缺乏自信,又缺少与异性交往的能力,她会发自内心的认为,真实的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只有对他人有用,只有能为对方付出,才能获得爱。并且,她只会通过付出来与他人建立关系。
长大后的伊娜,在每次恋爱中,都竭尽全力的讨好对方,最终换来的却都是轻视或抛弃。
伊娜也许永远不会知道,自己讨好的样子,在对方看来,即缺少个性,又缺乏魅力。
也许对方想要的,是一个真实有活力的女子,而非像伊娜这种压抑真实自我,只会讨好他人的女子。
毕竟,一个毫无自我的“乖孩子”,除了顺从和乖巧以外,实在是毫无其他闪光点。

“乖孩子”的救赎,是准许做自己

成年后的伊娜非常自卑,总是小心翼翼地讨好男友,竭尽全力的付出,即使对方伤害自己,也丝毫不敢表现出怒气。
然而,怒气不会因为不表现就完全消失,它被压抑在更深层的潜意识中,时刻在影响着她的生活。最终,她的表现会非常“分裂”,表面上是顺从,讨好,内心其实已经五味杂谈,怒火中烧。
这两种力量,时刻在“乖孩子”的内心较量,在他们看来,做自己,意味着不被爱;扮乖,意味着压抑自我,如果最终无法在“扮乖”和“做自己”之间找到平衡,“乖孩子”的内心力量很可能会被最终耗竭掉,这样的结果可能是得抑郁症,或患上其他心理疾病。
而最终的自我救赎,是发现“做自己”之后,依然能够被爱。
生而为人,我们终其一生都是在寻找自我。
想要借由他人的认同来获得自信,无论时间过多久、对方如何认同,本人都无法拥有自信。到头来,就会为了得到认同而依附在他人身上,但即便他人怎么赞誉有加,也无法成为真正的自信心来支撑一辈子。
然而,“寻找自我”,“做真正的自己”又谈何容易。
或许,我们在人生的成长路上,都需要一个引路人。
我们终究要历经磨难,才能获得真正的治愈。


咨询顾问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