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包包你们买的时候没有尊重我的意见!
有一天,我在去咨询室的路上,看见了一对父女的互动,女儿拉着爸爸的手,愤愤不平的说着。
“还有上次那个米奇书包,我本来不想要粉红色的,你们都没问我就买回来了!”
爸爸牵着女儿的手,一路走着,一路听着并且回应着:“恩,恩”。
接着女儿说到激动处有些爆发了:“我真的很讨厌你们!”爸爸还是很平和的回应着:“恩”。
女儿说完边走边气呼呼的喘气,爸爸等女儿平息些了,跟女儿说:
“这两次爸爸妈妈太忙了,确实没来得及问你的意见,下次买什么我会问你的。”
渐渐地这对父女向另一个方向远去,我远远地听见了女儿跟爸爸嘻嘻哈哈的声音传来。
那一刻,我觉得这对父女的互动真是太美好了。
我们心理学里有句话是这么说的,父母(尤其是父亲)要有在孩子的攻击下不退场的勇气。
说的就是要在一定时期当好背锅侠。
让孩子可以顺畅地把对外界和父母的恨意攻击性表达出来(而且有的时候是把对父母两个人的恨意表达给父母中的一个人。通常是父亲,因为小孩子恨母亲更困难些),然后父(母)兜住孩子的攻击性,不还击也不离场。
这样一来,孩子们就可以很自然很顺畅的体会和感受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允许自己适当的表达攻击或恨意。
要知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势必会有很多感受受挫或是愤怒因而有恨的时候。
如果孩子在表达这部分攻击的时候,父母不会还击也不会离场,孩子就可以更好的体会和表达自己各种各样的情绪。
他会渐渐地认识到愤怒或是攻击乃至恨意都不是什么太可怕的事情。
在任何亲密关系的相处中,也是同样的,我们有爱也会有恨,有开心也会有愤怒。
如果这种情绪情感可以顺畅的表达和流动起来,那么这种感觉就会非常的自在和舒畅。
否则就会陷入“相敬如宾”这样看似和谐,实则情感一潭死水的境地。或是陷入各种冷战、情绪爆发等等。
但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机会。比如文中开始那个女孩,换个不能承受的父母,可能根本不会理解和倾听她,而是直接还击。
开始指责女儿不懂事,好心当驴肝肺什么的。在咨询室里,我见过许多的来访,他们小时候从来没有这样表达愤怒或攻击的机会。
比如有个来访,他来的时候很抑郁了,并且一直在责怪自己太不争气,抑郁不好,拖累了家人。
他的妈妈也来了,走之前我向她妈妈温和的提了一些建议,但她的妈妈几乎没等我把话完,就拼命地解释他们其实做得很好的,有些看上去不好的地方也是很多很多不得已的原因等等。
那一刻,我突然有些理解为什么来访这么抑郁了。
因为他的父母从来不能够接受孩子对他们表达任何哪怕一点点的不满或攻击,这会让他们陷入极大的痛苦中。
他们会直接陷入并且完全不能承受“我是不好的”这样一种感觉。
如果孩子向他们表达不满或攻击,他们会直接还击。
但是即便再好的父母,孩子的攻击和恨意都会在某些时候出现,这是正常的人性。
这些恨意和攻击在那里并不会消失,又不能被允许表达给父母。
那么孩子只能在潜意识中把这部分的愤怒和攻击压抑下来,然后学父母那样把枪口指向自己。
除此之外,你还会看到生活中的一些老好人,他们总是对着每个人都很友好,几乎不会跟任何起冲突。
有时即便是别人已经十分伤害他们了,他们仍旧不能向那个人表达愤怒或是反击。
这种情况也是因为他们已经把自己的攻击性彻底的压抑了,而他们会如此彻底的压抑攻击性的原因,常常是从小就不被允许有。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这样一个场景中,一个男人在公交车上性骚扰女孩。
一个女孩是像开头那样养大的,她可以顺畅的表达自己的愤怒、不满和攻击。
而另一个女孩则是从小就不被允许表达这些,她从来不会对人表达愤怒,习惯性地对其他人都很友好。
你们猜,哪一个女孩更能够立马反击这个男人或者采取保护自己的措施?
那些遇到这些事情常常不敢作声、忍辱吞声的女孩几乎都是后者。
作为父母,要做到能够兜住孩子的攻击,并不容易。这需要至少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父母总体上是个足够好的父母。
父母总体上能够比较好的养育孩子,不太会因为养育原因给孩子带来一些心理创伤,孩子可以比较健康的成长。
孩子能够比较流畅的表达自己,也不太会真的有太过于猛烈的愤怒或攻击。
比如,像最初的文中的那个女孩子那样,她就可以很自然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和不满,因为她确实感觉到不被尊重,她可以很好的表达。
父母知道自己是个足够好的父母。
当父母清楚的知道自己是个足够好的父母的时候,他们就不会太焦虑,也不会太害怕孩子的反应,孩子对于他们的攻击或是愤怒。
他们也不太会因此感到太受伤,或是因此感到就是自己不够好。
如果他们没有这样很稳定的认知的话,他们很容易因为孩子的一些指责就陷入到自我怀疑中而感到受伤,继而对孩子的攻击反击或退场。
比如,那个爸爸,他能够很好的倾听女儿,也是因为他不会因为女儿的愤怒或是讨厌而感觉到受伤。
虽然他们当时买书包可能真的没有尊重女儿的意见,但这不代表他们其他方面都做得不好,他们就不是好的父母。
父母保持自省但不会太焦虑自责。
父母会对自己的行为保持自省。
比如说可以借由孩子的愤怒、攻击自省,看看到底是孩子只需要一个背锅侠,还是自己真的那些方面做得有点伤到孩子了。
但同时,即便是真的自己那些地方做的不太好,他们也可以很好的自我接纳,不会因此太焦虑和自责。
还是刚才那个例子,父亲不仅能够承接孩子的愤怒和攻击,还保持了良好的自省,并且很好的跟女儿承认这一点(我们确实没有尊重你的意见)。
同时有很好的自我接纳(因为我们当时太忙了,没有来得及顾上这一点)并且表示会改变(下次买什么我会问你)。
除此之外,这个过程中,伴侣的作用很重要,有的家庭里孩子指责一方(尤其孩子有时只是需要个背锅的人)的时候,另一方不是弥合这种分裂、帮助伴侣接纳和调整。
而是抱有道德优越感地加入指责阵营(或者正好抓住机会指责一波),这就容易造成另一方感到受伤而反击或退场了。
最后,想起一个咨询师在微博上分享跟儿子的一些互动:
儿子很小的时候,自己摔倒了,正好我路过,他就哭着指着我说不要爸爸。
我问他,你是不是觉得摔疼了是爸爸让你疼的?(这时只是需要一个背锅的)他泪眼巴巴地点了点头说是,然后说爸爸抱。
有次孩子妈不在家,我舔着脸凑上去:儿咂,爸爸今天陪你睡好不好?
儿子:不好,要阿姨。
我不放弃:爸爸给你讲大大熊和小小熊的故事好不好啊?
儿子奶声奶气的:爸爸,你,能不能打开门?
我:好啊没问题,要爸爸打开门做什么呢?
儿子:你出去。
我:
看着这些互动,会让人感受到轻松和温暖,那是在父亲能够的兜住孩子的攻击性下,孩子能够流畅的表达攻击的轻松和温暖。
-End-
作者 :谭沈,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石家庄德中心理咨询中心资深咨询师。喜欢用文字与你链接,愿做路上那个陪伴你的人。

Copyright © 2008- 德中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