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之修通

  • 2020年8月2日
  • 德中心理

 

    精神分析治疗和其他心理治疗形式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要使病人产生永久性的改变。与其他“领悟性”的治疗一致,使用解释和其他的言语性的干预。早期的精神分析治疗“使潜意识成为意识”,并由此获得的领悟是不够的。格林森认为在病人领悟之前,分析工作不是修通,而只有领悟之后才是。修通的目的是使领悟有效,也就是说,在病人身上制造有意义的和持久的改变。修通主要是对阻抗的分析的重复、深入和扩大。格林森进一步说,对偏离了,导致行为、态度和结构改变的领悟分析工作就是修通。修通的内容应该有以下几方面:

 

 

1)解释的重复,尤其是移情阻抗的分析。

 

2)打破经验和记忆中情感与冲突的禁锢。

 

3)解释的延伸、深化和扩展,发掘一个行为的各种前提和来源的各种功能和决定性因素。

 

4)将环境中的病人与其他重要任务的过去置于活生生的情景下的重塑。这包括对过去各个时期的自我形象的重塑。

 

5)促进反应和行为的改变,使曾经裹足不前的病人,在面对其一直认为是危险的冲动和客体时,勇于尝试新的反应和行为模式。

 

    修通有发育性的特点。shane M,1979强调,修通的过程类似发生在正常儿童身上的发育过程。一些人认为修通是分析师的工作,但也有人认为病人也应参与其中。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使这个概念有了变革。科胡特认为:修通的目的是继续个体的发展,直至形成一个能够移情性交流的自我。这个交流是指一个人自己和他的自我客体之间的交流。科胡特将修通视为个体发育的恢复。自体共情性交互作用意义很大。自体心理学家视修通为对阻止旧的自恋性移情的建立的阻抗的解除。对分析师来说是‘对耐心的考验”,这似乎就是是修通。

 

 


咨询顾问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