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均经过来访者同意、知情。为最大程度保障报个案咨询师和来访者隐私安全,部分隐私内容做过修饰处理,仅供心理学同行学习参考。)
督导师:你是姓夏还是姓什么呢?
咨询师:我姓王。
督导师:好,你开始汇报你的案例吧!
咨询师:好。这个案例是这样的,他第一次来找我的时候他说自己因为没有办法投入的做一件事情感到特别的烦躁,想来解决这个烦躁的问题。在第一次会谈的时候就在问他解决烦躁问题的时候,他就一下子又列出了八个想解决的问题,然后在这八个里面筛选了一下,好像问题最终引出和母亲关系的这个方面。
我先介绍一下这个案主的情况,是二十七岁男生,现在单身,三岁以前是和爷爷奶奶生活,被照料的很好。三岁以后回到父母身边,经常被父母贬低和斥责,他的母亲从来没有夸赞过他,他说他的整个印象中只有一次他的妈妈表扬他,是因为他当时是违心的按照他的妈妈做了一件事情,他妈妈就当着很多人的面说他特别乖特别听话,但是这个孩子当时听到这个话的时候,他的反应是特别恶心。之后他就一直会有这种不配感、很差,很想和父母断绝关系,因为他觉得自己太痛苦了,而且他觉得只有离开父母自己才能够有一点点自己的空间,但是他又觉得离开父母、不见他们、不跟他们联系又有一种背叛感,反倒让他变得更痛苦,这个已经有两三年的时间了。最近两三年严重了,之前他只是想逃离,但是逃离之后这两三年就出现了他前面来找我之前的那种痛苦,就是没有办法投入到一件事情,一做什么事情就特别烦躁,第一次来的时候他诉说中其实说的就不止一件事情,有八件。后来我请他从八件里面找出一件最想解决的问题,然后我们对这个做了认知疗法的一个谈话,给他做了一个认知的循环,但是就是发现一个问题,因为我当时是觉得这个可能就是一个认知的问题,因为他当时也没有说太多。之前在其他的案例里面,做完认知之后案主一般都会有比较大的思想上的改观,所以我第一次是决定给他用认知的,但是认知以后发现他的那个循环不是正常的那个循环,他总是会有一个岔路,就是在这个循环外总是会有一个岔路,这个岔路会回到他最初的信念里面,到那个自动思维里面跳不出来,跳不出来第一次以后,我觉得当时用认知这个比较挫败,我发现没什么办法解决他的问题。
后来第二次的时候,我就说可能是前面那个认知第一次太快了不太适用,所以第二次就多听他聊了一下,然后就能够听出来他的自我批判,他的自动思维后面的这个核心信念就是我不配、我不值得拥有就这个就跳出来了,而且他自己诉说有躯体反应,他的肩膀得地方就会特别的疼痛,疼痛到特别难受。那么第二到第四次之后就是一直是在做这个认知梳理,我是想多听他讲一下他的这个思路,然后看这个中间有没有材料。后面的过程中遇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后面几次中只要我用认知的方法帮助他梳理他的不良思维的时候,他就会说我头晕,我脑子一片空白,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可是你梳理完了以后呢,他给你的反馈是你说的我都知道,这些我都清楚,但是我做不到。而且他是一个心理学爱好者,他其实自己看了很多心理学的书,然后他会有很多的心理学名词冒出来,他就一直自认为他是那个全能自恋型的,他跟母亲什么,他的潜意识怎么样,他一直在跟我说我的潜意识告诉我这个我我改不了,我的意识又告诉我必须去改,他自己的描述一直是这样的矛盾和痛苦。

Copyright © 2008- 德中心理咨询中心